在波蘭境內共有13個地方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宣布為值得珍藏和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分別為:
1、克拉科夫歷史中心(1978)
克拉科夫(Krakow)位于波蘭南部離華沙約300公里的維斯瓦河畔,人口70萬。它是中世紀波蘭的首都,是波蘭的第三大城市,也是波蘭重要的鐵路樞紐,以歷史名城和文化中心而聞名,是旅游者必去之處。
克拉科夫自公元11世紀成為波蘭的首都。14世紀開始克拉科夫為國王的加冕地。
18世紀末期,克拉科夫一度歸屬奧地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克拉科夫成為德國“總督轄區”,因此未被納粹“在地球上抹掉”。
彌漫著中世紀風情的克拉科夫,被譽為波蘭最美麗的城市,1978年被列為第一批的世界文化遺產。
古城區占地4公頃的中央廣場面積為歐洲廣場之最,廣場中央建于16世紀的文藝復興式建筑是紡織會館,經營著各式紀念品商店,以木制品、刺繡、皮革為主。廣場東面的圣瑪莉教堂別具一格,其鐘樓每小時都有喇叭號角聲。
克拉科夫的36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和藝術佳品,超過200萬件的藝術藏品大約占到全國珍藏品的1/4。
建于16世紀初的瓦維爾王宮更是一座豐富的文化寶庫,數不清的藝術品及其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每年吸引著幾百萬游客前來。長年不斷的各類國際文化活動以及特色各異的飯店、酒吧和咖啡館更使這座城市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使克拉科夫成為波蘭名符其實的旅游勝地。
2、維利奇卡鹽礦(1978)
波蘭小城維利奇卡,人口不足兩萬,每年接待的國內外游客卻多達150萬。這座位于國家南部喀爾巴阡山北麓的城市,之所以獨具魅力,是因為她擁有一處人稱地下鹽雕藝術殿堂的維利奇卡古鹽礦博物館。
維利奇卡地下鹽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是歐洲最古老的鹽礦之一,曾經是整個國家鹽業的中心,現在成為了波蘭一個最受歡迎的旅游勝地,距克拉科夫市僅十余公里。
維利奇卡地下鹽礦已開采了700余年,地下礦道總長度超過300多公里,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1公里,最深處為327米。采掘點則有2000多個?,F在對游客開放的部分有3.5公里,大約220多個采掘點。
在采掘過的礦層里,由巖鹽鑿成的一座座建筑,巧奪天工氣勢恢宏。一個個巖鹽雕刻的人物,精美晶瑩,栩栩如生。大量表現美麗神話、傳說和圣經故事的鹽雕,更是純凈無瑕,讓人浮想聯翩。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維利奇卡古鹽礦博物館列為“0”級(最高級)世界文化遺產。
3、奧斯維辛—布熱津卡集中營(1979)
奧斯維辛位于波蘭南部小波蘭省境內,距離克拉科夫約60公里。
1940年4月27日,德國法西斯頭子希姆萊爾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滅絕人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并于同年6月14日將首批犯人運抵奧斯維辛。
1941年,法西斯對集中營進行了擴建,二戰結束時,整個集中營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熱津卡、莫諾維采三個主要集中營外,還有45個分營。營內5個焚尸爐記載著納粹暴行。據統計,有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來自28個國家的約150萬-200萬人在這里被法西斯惡魔奪去生命,其中90%是猶太人。
奧斯威辛保存了當年的建筑物以及焚尸爐、絞刑架等罪證,部分房間開辟成陳列館,存放著殉難者的遺物、照片、文件等。為警示后人,避免人類悲劇重演,讓后人永遠記住這段歷史,這里每年都會舉行“生者游行”活動。1949年,被開辟為國家博物館。197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比阿沃維斯卡國家森林(與白俄羅斯共有)
在波蘭東北部與白俄羅斯西部的接壤處,有一片歐洲最大的原始低地森林,總面積約
17.7萬公頃。它曾是整個古代歐洲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帶,現在是歐洲僅存的原始森林之一,有一千多種植物,很多珍稀植物被認為是自然進化史上的標志性生物,這就是別沃維斯卡國家森林公園,被認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保護計劃”的一部分。
為了保護原始森林,波蘭與白俄羅斯各在自己一側建立了國家森林公園。
波蘭一側稱為“別沃維斯卡國家森林公園”,始建于1921年,面積5316公頃;白俄羅斯一側稱為“別洛韋日國家森林公園”,始建于1925年,其面積是“比亞沃維耶扎國家森林公園”的16.5倍(87607公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9年將上述兩個國家公園一道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約占當地原始森林總面積的52.5%)。
兩個公園內生長著23種闊葉和針葉樹,樹齡最高的達800多年。原始森林中生存著54種哺乳動物、200余種禽鳥。這里還有猞猁、水獺等珍貴的動物種群。瀕臨滅絕的歐洲野牛已在這里人工繁殖,近年來已有300余頭。
每年有大約10萬游客來此野營、露宿,體驗與眾不同的新鮮之旅。在這里不僅有豐富的自然風光,一覽史前原始風貌,還可以感受獨特的歐洲東部民俗文化和木造房屋家居生活。
5、華沙歷史中心(1980)
華沙古城初建于公元13世紀。1280年馬佐瓦亞公爵建立華沙城,1344年成為馬佐瓦亞公國首都,1596年,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將王宮從克拉科夫遷至華沙古城,從此華沙成為波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8世紀末華沙已成為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歷史上的華沙多次遭受戰爭的破壞,最嚴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年,納粹德國閃擊波蘭,華沙也成為希特勒軍隊狂轟濫炸的主要目標。1944年8月華沙人民反納粹起義失敗后,希特勒下令“把華沙從地球上抹掉”,法西斯匪徒用火焰和炸藥將早已千瘡百孔的華沙古城變成一片廢墟和瓦礫,90%的建筑物被毀。戰后,華沙人民立即投入到重建古城這一具有重大象征意義的活動當中,依照14至18世紀的古城原樣重新修建,歷時十余年完成了對以古城市場為中心的重建工作。1980年,華沙古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稱之為“灰燼中再生的鳳凰”。
重建后的古城整舊如故,依然保持著原有的布局和歷史風貌。各種歷史紀念物、名勝古跡大都集中在這里,特別是宏偉的宮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樣的箭樓、城堡以及周圍的城墻和護城河等,漫步在華沙古城,游客已很難看出原始和重建部分的差別。
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是古城中心的方形市場和其周圍的街巷,昔日達官顯貴的居所和手工作坊成為如今大大小小的畫廊、工藝品店、花園式露天酒吧、咖啡館,總讓人駐足不前。在這里的各個博物館里不但可以看到豐富的館藏,而且在附近的教堂里還不時能發現稀世的藝術珍品。古城廣場的古式馬車和彩色游覽車更可以帶你悠閑地逛游。
6、扎莫希奇老城(1992)
扎莫希奇古城位于波蘭東南部,坐落在北歐和西歐通往黑海的商道上。是波蘭貴族簡·扎莫伊斯基將軍(1542-1605)于16世紀末主持興建的。
這座具有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的老城,由意大利建筑師勃爾納多·莫蘭多按照意大利商業城市的模樣規劃、設計,是世界上少有的臻于“完美城市”概念設計的城市。曾經因為它珍貴的藝術及歷史價值而得到“文藝復興明珠”的美譽。
至今,扎莫希奇老城依然保留著16世紀時城市的風貌,保存了許多充分體現意大利和中歐建筑形式完美結合的建筑物。扎莫希奇廣場上的市政大樓,是老城的標志性建筑。
老城里保存下來的另一特色建筑群,是城市的防御系統,包括建于17世紀的平面為星狀的環城城墻,以及4座城門、7座堡壘等。
扎莫希奇的文物、平和而富有濃厚文化的氛圍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來這里參觀游覽,也是一個休閑度假的好場所。
7、托倫中世紀古城(1997)
托倫位于波蘭中北部,瀕臨維斯瓦河。其“老城”始建于1233年。1264年,在其東面又建“新城”。13世紀末,“老城”與“新城”逐漸融為一體。該城至今仍保持著中世紀時的城市格局。
托倫戰略位置重要,在歷次戰爭中曾數易其主。所幸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未遭到嚴重損壞,許多中世紀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托倫城內最古老、最有價值的建筑物都是哥特式的。因此,有人說它是“波蘭獨一無二的哥特式建筑之城”。
當時的市政廳是歐洲最具威儀的建筑,條頓騎士團城堡遺址和許多中世紀建筑是輝煌歷史的見證。圣約翰和圣瑪麗亞教堂以其風格多樣的內部裝飾聞名遐邇,星形園拱頂的圣亞庫伯教堂別具一格,哥白尼故居和天象儀則昭示著這里曾誕生了一個偉大的“轉動地球”的天文學家。
托倫是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的故鄉,因此托倫又稱“哥白尼城”。哥白尼故居已辟為博物館,館內收藏著哥白尼所著《天體運行論》的多種初期版本。今日的托倫已經成為現代化的城市,擁有米科瓦伊·哥白尼大學,也是藝術家們喜愛的集聚地,更是旅客們向往的地方。
8、馬爾堡條頓騎士團城堡(1997)
馬爾堡城堡是中世紀城堡的代表之作,1998年6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馬爾堡城堡由十字軍始建于1236年,曾是十字軍的舊都。13-15世紀,曾是歐洲最大的城堡,1457年歸屬波蘭,1772年被普魯士吞并,1920年為德果占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重歸波蘭。
整個城堡建筑以紅磚為主,在城墻各個部分、防御設施以及中央供暖設備等細節設計都采用了當時中世紀最先進的技術。經過數百年歷史積淀,馬爾堡已成為波蘭哥特式城堡的杰出代表。
沿河邊游覽,可以看到馬爾堡全景,感受其雄偉和樸素的美麗。有時,夜間還可以看到壯觀的“聲光歷史展示”,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每年夏天7月的最后一周,這里還舉行名為“馬爾堡圍攻”的大型歷史表演。
馬爾堡現已開辟為博物館,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來此參觀,其內部設有古代器具、琥珀、瓷器、手工藝品等展廳,大廳內還經常舉辦音樂會和騎士表演。
9、卡爾瓦利亞·澤布日多夫斯卡城的別致建筑,公園和朝圣地(1999)
卡瓦利澤布日多夫斯津是一處將美麗風景和宗教內涵融于一身的文化景觀。它的自然布景幾乎完美的保留下來,其中包括一系列建于17世紀具有象征意義的宮殿,它們反映了耶酥受難以及圣母瑪麗亞的生平。至今它仍然是人們朝圣禮拜的場所。
10、亞沃爾和斯文德尼卡和平教堂(2001)
亞沃爾和斯文德尼卡和平教堂,是歐洲最大的木制宗教建筑,建于十七世紀中葉的前西里西亞地區,當時歐洲正處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定后,宗教斗爭極為激烈的政治環境中。受自然界和政治條件的限制,木構教堂成為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見證,是和天主教教堂相聯系的馬丁路德教派的珍貴體現。
11、小波蘭省的木制教堂群(2003)
南方小波蘭木教堂( Wooden Churches of Southern Little Poland )極為出色地反映了羅馬天主教文化之中世紀教堂建筑傳統的各個不同側面。該建筑運用了水平圓木技術——這是自中世紀以來普通應用于東歐和北歐的一種建筑技術。它們的建成通??窟_官顯貴們的資助,此舉成了當時人們的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們取代了城市中心矗立著的石頭建筑。
12、莫扎科夫斯基國家公園(2004)
莫扎科夫斯基國家公園位于德國和波蘭邊境的勞齊茨尼斯河邊(河流主要在捷克境內)。建造于1815年至1844年間,為當時的大公赫爾曼·普克勒-穆斯考所興建。馬斯科夫公園/馬扎科夫斯基公園將周圍環境和景觀天衣無縫地交織在一起的設計,開拓了一條新的景觀設計之路,比如一些對于植物方面的應用,它并不追求古典主義和盡善盡美,相反,它利用現有的土地條件,適當地選用一些當地的樹木來提升整體公園的質感。 其建筑風格對歐洲甚至美洲的園林藝術有著很大影響。公園占地700公頃,1945年重新劃分德波邊境時,該公園被分為兩個部分。其宮殿部分為于德國境內。
13、弗羅茨瓦夫的百年紀念會堂(2006)
百年紀念會堂(德語是Jahrhunderthalle,波蘭語是Hala Ludowa)是鋼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該會堂是建筑師Max Berg于1911-1913年設計建造的,是當時弗羅茨瓦夫的市政廳。那個時候,弗羅茨瓦夫叫Breslau, 是德國的一部分。百年紀念會堂是一個多功能娛樂場所,位于展覽中心,其結構是中心對稱式的。它呈現出對稱的四葉片形狀,中心是開闊的圓形空間(直徑65米,高42米),可容納6000多人。會堂上方是23米高,由鋼和玻璃構成的燈籠式穹頂。窗戶是由進口硬木制成的,墻壁上覆蓋了一層由水泥和一般木材或軟木混合而成的絕緣層以改善音響效果。墻上沒有裝飾和點綴,只是外露的水泥部分留有木質模板的印子。百年紀念禮堂的西邊是一個模仿古代公共集會場地而建的巨大廣場。北邊是1912年建筑師Hans Poelzig設計的有4個穹頂的歷史展覽館。展覽中心北側有一個人造池塘,Poelzig設計了一個環池水泥走廊。入口附近是展覽中心管理公司的辦公樓(Breslau 展覽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37年,由Richard Konwiarz設計。一條伸向廣場的寬闊柱廊是Max Berg 于1924年設計的,柱子是鋼筋混凝土澆筑的。百年紀念會堂是現代工程建筑的先驅之作,展現了20世紀初期各種影響力的交匯,對后來鋼筋混凝土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