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名 】 波蘭共和國
【 面積 】 312, 683.00平方公里
【 人口 】 3863.2萬(2001年底)
【 首都 】 華沙
【 民族 】 波蘭人占97.6% 德意志人占1.3% 烏克蘭人0.6% 白俄羅斯人占0.5%
【 語言 】 波蘭語
【 宗教 】 天主教占95%,東正教、基督教新教和其他教派占5%。
【 自然地理 】 面積為31萬多平方公里。位于中歐東北部,北瀕波羅的海,西鄰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東北和東南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相連。海岸線長528公里。地勢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全國面積的72%。主要山脈有喀爾巴阡山脈和蘇臺德山脈。較大河流有維斯瓦河(長1047公里)和奧得河(波蘭境內長
742公里)。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亞爾德維湖,面積109.7平方公里。全境屬于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 氣候 】 波蘭兼有溫帶海洋性及溫帶大陸性的氣候特點。來自大西洋的海洋性空氣和來自歐亞大陸的大陸性空氣的交匯使得波蘭的氣候多變。特別是在冬季,有時比較暖和、濕潤—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有時則比較嚴寒、干燥。受大陸性氣候影響。波蘭首都華沙1月平均氣溫為攝氏-4℃,降水量為23毫米;7月平均氣溫為19℃,降水量為79毫米。波蘭氣候四季分明,五到九月白天日照時間長達15小時以上,陽光明媚,氣候宜人涼爽,非常適合旅游、休假。每年四月到十月是波蘭的旅游旺季
【 貨幣 】 茲羅提(ZLOTY),縮寫PLN。
參考匯率:3.9PLN=1USD;4.2PLN=1EURO
【 國旗 】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8:5。旗面由上白下紅兩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構成。白色不僅象征古老傳說中的白鷹,而且還象征著純潔,表達出波蘭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紅色象征熱血,也象征著革命斗爭取得勝利。
國旗
【 國徽 】 為盾徽。紅色的盾面上繪有一只頭戴金冠、舒展雙翼的白鷹。紅、白兩色是波蘭人民喜愛的傳統顏色,也是國旗之顏色。白鷹象征波蘭人民不屈的愛國精神。
【 國花 】 三色堇
【 自然資源 】 波蘭自然資源豐富,煤、硫磺、銅、銀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銅儲量31.9億噸(銅礦藏厚度從幾公分到幾十公分,含量約2%),約占世界儲量的10%,其它資源還有鋅、鉛、天然氣、鹽等。波蘭的無煙煤儲量估計達6500萬噸,褐煤儲量估計141億噸;波蘭天然氣儲量估計為1214億立方米,國內天然氣產量占需求量的1/3。森林面積867萬公頃。
【重要節日】 國慶節:5月3日(憲法日,1791年5月3日波蘭頒布第一部憲法);11月11日(獨立日,1918年11月波蘭宣布恢復獨立)。
【簡 況】 位于歐洲中部,西與德國為鄰,南與捷克、斯洛伐克接壤,東鄰俄羅斯、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北瀕波羅的海。海岸線長528公里。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5~-1℃,7月份17~19℃。
波蘭國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蘭、維斯瓦、西里西亞、東波美拉尼亞、馬佐維亞等部落的聯盟。公元9、10世紀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18世紀下半葉開始衰落。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瓜分,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后建立波蘭共和國,后改名為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統一工人黨(共產黨)執政40余年。1980年,反政府組織——團結工會組織全國大罷工,波當局于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實行戰時狀態,宣布團結工會為非法組織。1989年4月,議會通過了團結工會合法化和實行議會民主等決議。團結工會在當年6月提前舉行的議會大選中獲勝,成立了以其為主體的政府。12月29日,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將5月3日定為國慶日。
【政 治】 2014年5月,波舉行歐洲議會選舉,以公民綱領黨為首的執政聯盟以逾39.5%的得票率獲勝。8月30日,時任總理圖斯克被推舉為新一屆歐洲理事會主席,12月1日就任。9月22日,前眾議長科帕奇出任新總理。11月,波舉行地方政府選舉。2015年5月,波舉行總統選舉,最大反對黨法律與公正黨總統候選人杜達勝選。2015年10月,波舉行議會選舉。法律與公正黨以37.58%的得票率勝出,獲得眾議院460個議席中的235席;主要執政黨公民綱領黨獲得24.9%選票,位列第二,獲138席;“庫齊茲”運動得票率達8.81%,獲42席;“現代波蘭”協會得票率為7.6%,獲28席;人民黨得票率為5.13%,獲16席;德意志少數民族占1席。11月16日,波組成新一屆政府,法律與公正黨副主席謝德沃出任總理。本屆政府是波劇變以來首個憑一黨之力單獨組建的政府。2017年12月,因執政黨內部人事調整,謝德沃辭職,時任主管經濟事務副總理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出任新總理。
【憲 法】 1997年4月,波蘭國民大會通過新憲法。新憲法于1997年10月生效。新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會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規定:眾議院和參議院擁有立法權,總統和政府擁有執法權,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權;波經濟體制的基礎為經濟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則;波武裝力量在國家政治事務中保持中立。根據新憲法,如總統否決了議會或政府提交的法案,議會可以五分之三的多數否決總統的決定。
【議 會】 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任期4年。眾議院議員460名,參議員100名,均通過直接選舉產生。本屆議會于2015年10月成立,由5個黨派組成。截至2019年2月,眾議院的席位分配情況:法律與公正黨團237席,公民綱領黨團(公民聯盟)145席,“庫齊茲”運動黨團26人,人民黨黨團16人,“現代波蘭”黨團15人,其他黨派10人,獨立議員11人。眾議長伊麗莎白·維泰克(Elzbieta Witek,法律與公正黨,女),2019年8月就任。截至2018年2月,參議院的席位分配情況:法律與公正黨66席,公民綱領黨31席,獨立議員3席。參議長斯坦尼斯瓦夫·卡爾切夫斯基(Stanislaw Karczewski,法律與公正黨),2015年11月就任。
【政 府】 本屆政府于2015年11月成立,2018年1月、2019年6月進行過改組。截至2019年8月內閣名單如下:部長會議主席(亦稱總理)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第一副總理兼文化部長彼得·格林斯基(Piotr Glinski),副總理雅采克·薩辛(Jacek Sasin),副總理兼科學與高等教育部長雅羅斯瓦夫·戈文(Jaros?aw Gowin),基礎設施部長安杰伊·阿達姆契克(Andrzej Adamczyk),農業與農村發展部長揚·克里什托夫·阿爾達諾夫斯基(Jan Krzysztof Ardanowski),體育與旅游部長維托爾德·班卡(Witold Banka),國防部長馬柳什·布瓦什查克(Mariusz Blaszczak),內務與行政部長馬柳什·卡明斯基(Mariusz Kaminski),外交部長雅采克·查普托維奇(Jacek Czaputowicz),財政部長馬利按·巴納希(Marian Banas),產業與技術部長雅德維加·埃米萊維奇(Jadwiga Emilewicz,女),海洋經濟與內河航運部長馬萊克·格魯巴爾契克(Marek Grobarczyk),環境部長亨雷克·科瓦爾赤克(Henryk Kowalczyk),投資與發展部長耶日·克維欽斯基(Jerzy Kwiecinski),家庭、勞動與社會政策部長博熱娜·波蕾斯-紹帕(Bozena Borys-Szopa,女),衛生部長烏卡什·舒莫夫斯基(Lukasz Szumowski),能源部長克里什托夫·特霍熱夫斯基(Krzysztof Tchorzewski),數字化部長馬萊克·扎古爾斯基(Marek Zagorski),國民教育部長達柳什·皮奧恩特科夫斯基(Dariusz Piontkowski),司法部長茲比格涅夫·焦布洛(Zbigniew Ziobro),不管部長米哈烏·沃希(Michal Wos),總理府辦公廳主任米哈烏·德沃爾切克(Michal Dworczyk)。
【行政區劃】 1998年7月,議會通過了政府制定的關于地方自治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原有的49個省調整為16個省,同時重新設立縣制,由省、鄉兩級改為省、縣、鄉三級,共設16個省,314個縣,2479個鄉。新機制于1999年1月1日啟動。
【司法機構】 最高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最高法院對下屬法院的審判活動實行監督。法官由總統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瑪烏格熱塔·蓋爾斯多夫(Ma?gorzata Gersdorf),2014年12月就職。司法部長兼任總檢察長。
【政 黨】 根據1998年實施的新政黨法,必須收集1000名以上成年人的簽名才可建立政黨。目前已注冊登記的政黨有200多個。2015年在議會選舉中獲得議席的黨派/團體有:
(1)法律與公正黨(Law and Justice):執政黨。2001年6月成立,黨員約3.7萬人(截至2018年12月)。該黨具有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性質。政治上,主張實行政治家財產公開制度,建立強有力的反腐機構,嚴懲犯罪分子;實行向家庭傾斜的政策,特別是為不富裕的多子女家庭提供國家補助,鼓勵生育。外交上,主張親美融歐,同時在歐盟內部強調自主權,堅定維護本國利益,重視拉緊同其他中東歐國家關系,對俄強硬?,F任黨主席雅羅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law Kaczynski)。
(2)公民綱領黨(Civic Platform):最大在野黨。2001年1月成立,黨員約3.3萬人(截至2018年4月)。該黨兼具保守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色彩。主要綱領為: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大力發展教育,同貪污腐敗作斗爭,使國家非政治化及對農村進行結構改造。外交上,積極主張全面融歐,與鄰國發展睦鄰關系?,F任黨主席格熱格日·謝蒂納(Grzegorz Schetyna)。
(3)人民黨(Polish People's Party):在野黨。原稱農民黨,該黨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東歐劇變后,于1990年5月重新創立,黨員約12.3萬人(2016年)。該黨在意識形態上具有中間主義,新平均地權主義,基督教民主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的性質。主張國家扶持農業,提供免費教育和醫療,放緩私有化步伐,反對單一稅制,支持歐洲一體化?,F任黨主席伏瓦迪斯瓦夫·科希尼亞克–卡梅什(Wladyslaw Kosiniak–Kamysz)。
(4)“庫奇茲”運動(Kukiz’15):在野黨。由波蘭搖滾歌手保羅·庫奇茲于2015年7月創立的反建制政治團體。其主要政治主張有:改革波蘭現行選舉體制、以單一選區制替代比例代表制、摧毀政黨專制制度等?,F任黨主席保羅·庫奇茲(Pawel Kukiz)。
(5)現代黨(Nowoczesna.):在野黨。由波蘭經濟學家協會主席雷沙德·佩特魯于2015年創建,黨員約6000人(2017年9月)。具有新自由主義色彩。政治上持中間立場,主張經濟自由、簡化稅收、取消不同人群退休年齡特權、取消對工會活動的資金支持、取消政黨活動的財政支持、對不同宗教和政見者一視同仁,以及對教育體制進行適應市場需求的改革?,F任黨主席卡塔日娜·盧布娜烏爾(Katarzyna Lubnauer,女)。
【團 體】 (1)團結工會(NSZZ Solidarno??,Independent Self-governing Labour Union "Solidarity"):1980年成立。有40~68萬成員(截至2010年)。1982年12月波蘭當局宣布實行軍管時被取締。1989年4月恢復合法地位,同年6月贏得議會選舉并成立以其為主體的政府。1993年9月大選中未進入議會。1996年6月聯合基督教民族統一黨、中間派協議會等35個右翼政黨和團體組成“團結工會選舉聯盟”(簡稱“團選聯”),贏得1997年議會大選,并與自由聯盟聯合組閣。2001年,由于執政聯盟內部矛盾以及改革措施不力,政府支持率明顯下降,不少黨派和議員紛紛退出“團選聯”。在2001年選舉中,“團選聯”未進入議會。10月,團結工會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并做出決議,禁止任何政治組織使用“團結工會”這一名稱和標志,禁止工會領導人同時擔任政黨領導職務。團結工會成為純工會性質的社會組織。主席彼得·杜達(Piotr Duda),2010年10月當選。
(2)全波工會協議會全波工會協議會(All-Poland Alliance of Trade Unions):1984年11月成立。有約80萬會員。系左翼工會組織。主張通過提高超額工資累進稅、增加退休人員收入、解決職工住房問題等維護職工權益,反對國有企業私有化和普遍私有化政策。主席揚·古斯(Jan Guz),2004年4月就職,多次連任。
【重要人物】 安杰伊·杜達:總統。1972年出生,雅蓋隆大學法律專業博士學位,曾在雅蓋隆大學任助教。2005年加入法律與公正黨,歷任該黨議員團司法委員會顧問、司法部副國務秘書、國家檢察院檢察官、總統府副國務秘書。2011年當選眾議員,2013年出任法律與公正黨新聞發言人,2014年當選歐洲議會議員。2015年5月當選總統,8月宣誓就職。已婚,有一女。
馬泰烏什·莫拉維茨基:總理。1968年出生,畢業于波蘭弗羅茨瓦夫大學。長期從事財經領域工作,曾供職于德意志銀行、西部銀行,參與波蘭加入歐盟談判,擔任總理經濟顧問。2015年11月,任副總理兼經濟發展部長,2016年9月起兼任財政部長。2017年12月出任總理。已婚,有四個子女。
【經 濟】 1989年劇變后,“休克療法”導致經濟一度下滑。1992年起經濟止跌回升,并逐步成為中東歐地區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加入歐盟后,經濟更是突飛猛進,2007年,增幅達6.5%。同時,公共財政赤字持續增加、勞動人口大量流失、失業率較高等問題也較突出。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明顯下滑,但仍好于歐盟多數國家,為歐盟內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2010年,經濟繼續增長,增幅為3.8%,居歐盟前列。吸引外資142億美元。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聯合發布的《2013年營商環境年度報告》指出,波是自2005年來致力于營商環境改善速度最快的歐盟經濟體。2015年,經濟增長3.6%,經濟總量居歐盟成員國第8位。2016年經濟增長2.8%,經濟總量居歐盟成員國第10位。2017年,波蘭經濟增長4.6%,經濟總量居歐盟成員國第8位。2018年,波經濟增長5.1%,經濟總量居歐盟成員國第8位(含英國)。
國內生產總值(2018年):4966億歐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8年):12900歐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18年):5.1%。
貨幣名稱:茲羅提(Z?OTY)。
1茲羅提=100格羅什(GROSZ)。
年平均匯率(2018年):1美元=3.613茲羅提,1歐元=4.262茲羅提
通貨膨脹率(2019年6月):0.3%
失業率(2019年4月):5.6%。
【資 源】 主要礦產有煤、頁巖氣、硫磺、銅、鋅、鉛、鋁、銀等。截至2017年底,已探明硬煤儲量為604.96億噸,褐煤233.85億噸,硫磺5.0億噸,銅銀19.32億噸。截至2018年底,森林(綠地)面積953.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0.5%。
【工 業】 2017年工業總產值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5037億茲羅提(約合3580億歐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7.8%。工業部門從業人員318.9萬,占就業總數的20.3%。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炭、原鋼、小轎車、水泥等。
【農牧業】 2017年農業用地1881萬公頃,人均占地面積0.49公頃。2017年農村人口1529.7萬,占全國人口的39.8%。農業就業人數232.7萬,占就業總數的14.8%。2017年農業總產值按現行價格計算為1355.5億茲羅提(約合320億歐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4%。主要糧食農作物有小麥、黑麥、大麥、燕麥、甜菜、馬鈴薯、油菜籽等,主要出口的農副產品有肉、奶、蔬菜、水果、可可及其加工食品。
【旅游業】2017年接待外國游客1820萬人次。游客多來自德國、英國、烏克蘭、意大利、法國、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瑞典、白俄羅斯、荷蘭、立陶宛等。主要旅游勝地有首都華沙,沿海城市革但斯克、索波特和什切青,以及托倫、奧爾什丁、南部古城克拉科夫、山城扎科帕內、克雷尼察和東部的比亞沃維扎森林區等。
【交通運輸】 2017年交通運輸情況如下:
鐵路:鐵路總長19209公里,其中標準軌鐵路19209公里(包括電氣化鐵路11854公里);客運量3.03億人次,貨運量2.40億噸。
公路:公路總長30.0萬公里;有2167.5萬輛小轎車,354.1萬輛載重汽車;客運量3.79億人次,貨運量17.5億噸。
水運:內河航運線總長3654公里,內河貨運量577.8萬噸,內河客運量126.2萬人次;海運貨運量825.4萬噸,海上客運量145.9萬人次。共有船只132艘,其中貨船89艘,貨船載重238.9萬載重噸;海運商港6個,貨物吞吐量825.4萬噸,主要海港有革但斯克、格丁尼亞、希維諾烏西切、什切青等。
空運:波蘭開設的定期航班航線的飛機有68架,同45個國家、71個城市有定期航班,國際航線156條;客運量1184.5萬人次,貨運量5.3萬噸。主要國際機場是華沙肖邦國際機場。
管道運輸:石油及其產品輸送主干管道總長2483公里,管道輸送量5239萬噸。
【財政金融】 2017年波財政收入為3800.7億茲羅提,支出為3905億茲羅提,財政赤字104.2億茲羅提。截至2017年底,波蘭外債總額為3820.1億美元,外匯儲備1132.8億美元。
【對外貿易】 主要進口石油、汽車、鋼鐵、合成材料及工業成品油等。主要出口汽車、內燃機、橡膠制品、鋁制品、農產品等。